1“玩得起”依然是老百姓最強烈的呼聲
每到旅游旺季、大小長假,景區價格就會成為媒體上報紙上鋪天蓋地的宣傳點,直至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推進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等工作”。相對昂貴的景區門票,不僅低收入群體望而卻步,中高收入群體也感嘆“玩不起”,這已成為景區業的突出矛盾。當前各部門、各地區在考慮景區的經濟效益時,往往忽略綜合考慮其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等,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景區長期健康發展的關鍵。
2“玩得好”是我國景區業發展的必然方向
當旅游逐漸成為生活方式,旅游經驗越來越成熟的國民在欣賞異地美麗風景的同時,更愿意去體驗和分享目的地的美好生活。
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出游以觀光游覽為目的者占32.9%,以休閑度假為目的的占25.0%;農村居民出游以觀光游覽為目的的占12.2%,以休閑度假為目的的占6.0%。2017年,這兩組數據分別為22.1%、30.1%和21.8%、20.7%。這進一步證實了無論是消費能力高的城市居民,還是消費相對較弱的農村居民,都更加強調景區旅游所提供的休閑和度假感受。
景區發展現狀
1新業態、新市場的持續崛起為景區發展注入新動力
避暑游、冰雪游、低空旅游、親子游等特種旅游市場正引領新的景區建設方向。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研究報告,2017年三季度城鎮和農村居民整體出游意愿達到84.9%。明確有出游意愿的居民中,65.3%的受訪者表示會將目的地是否具備“避暑”因素作為主要決策考慮條件。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臨近,中國冰雪旅游迎來黃金發展期,統計顯示: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國的滑雪場數量增長了32倍,滑雪的人次更是增加了1876倍。
2產業要素推動景區深度融合,文化和科技為景區發展帶來新動能
大眾旅游新時期,旅游業的驅動要素已經從單一的資源驅動過渡到創意、技術和資本綜合驅動的階段。創意不但體現在旅游商品和旅游紀念品的設計上,而且現在已經成為景區開發的主要生產要素,形成了一系列風格迥異的景區類型。如山西大同北魏398文化創意園區、上海M50莫干山路創意園、北京尚8創意產業園、成都東區音樂公園、青島創意100產業園、上海德必文化創意產業園、臺北華山創意文化園、洛陽里外文化創意產業園、開封960文化創意園區等等。各大博物館和媒體、新技術等的縱橫聯合,更是催生了《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膾炙人口、風靡一時的節目??梢哉f,在新的歷史時期,故宮博物院正在從一個單一的文物保護展出單位變成一個中國文化產品輸出的高地。
3景區投資方面,優質自然資源受投資方青睞,主題公園持續高速增長
在強勁的旅游需求驅動下,景區投資規模不斷擴大,除傳統投資模式外,創新型投資方式不斷涌現。政府、國企、民企等多主體合作投資持續增加。原國家旅游局創新金融支持方式,建立金融機構與旅游企業協作新機制,推動設立中國旅游產業基金。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已有114支旅游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與中國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聯合推出680個全國旅游優選項目。
投資方依然青睞具備高開發價值的自然資源。自然景區所聚集的稀缺資源依然是投資的主要標的,有關這類的資源競爭依然激烈。
主題公園持續高速增長,過去的一年是中國主題公園市場飛速發展的一年,這一年中國新建以及在建的主題公園超過60個。
景區發展存在的問題
1散客需求多元化,景區供給側改革滯后
統計數據表明,絕大多數的游客采用自助旅行和自主消費,他們在都市和鄉村更愿意進入那些主要面向本地居民休閑場所和公共生活空間。自由行已成為游客到達景區的主要方式,自駕游的比重更是日益上升。游客通過旅行社進入景區的比例不到30%。從城鎮居民出游構成看,度假、休閑和娛樂上升為當前的38.1%。
2主題公園、特色小鎮等景區建設投資持續慣性大,數量多質量不強,缺乏個性化
根據2018年全國旅游工作報告,截止到2017年年底,1萬多家A級景區中,主題游樂類的景區339家(3.92%)。市場上普遍的看法認為主題公園70%虧損,20%盈虧持平,10%有一定品牌和知名度以及良好業績。主要原因在于盲目建設、模仿抄襲、低水平重復等問題,有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地方債務風險和房地產化傾向。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則會影響主題公園的健康發展。影響優質文旅產品與當地資源的有效結合。
高度集團核心公司創立于2002年9月,現注冊資本20000萬元,擁有固定資產8300多萬元,年營業額創收超過35000萬元,上繳利稅1000多萬元。經過十余年的拼搏,高度公司已迅速發展為集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房屋建筑、生態旅游項目投資開發,旅游景區配套設施建設、園林綠化、裝飾裝修、鋼結構工程施工、鋼材貿易、房地產開發與銷售、商務酒店服務等于一體的綜合性集團公司。在旅游投資建設板塊,我公司專注景區索道、觀光纜車、觀光電梯、玻璃棧道、玻璃橋、玻璃滑道、低空觀光飛機、漂流及景區高速公路等項目的投資及聯合經營。
3景區產品內容創新少,缺乏有競爭力的原創IP
目前,文化創意和科技應用與景區景點的融合創新還處于市場導入期,還有一個艱辛摸索和經驗積淀的過程。獲得社會聲譽和市場收益的景區大型實景演出,基本上還是靠類似大型團體操表演、大合唱這樣的場面支撐。智慧景區也主要停留在刷手機入園、安裝攝像頭遠程觀察景區接待實況等入門級的水平。很少見到能夠有效提升游客體驗度和服務品質感的原創IP,更不用說能夠給未來留下遺產的文化創意了。如果理念和本質沒有革命性的改變,只是加幾個文化和科技概念,改變不了景區傳統、守舊的底子。
景區發展中需要厘清的幾個問題
1割裂主客
“景觀之上是生活”,旅游已經是老百姓常態化的生活方式,既然是生活方式,就要強調日常生活的相似性和品質化。游客來了不僅要看美麗風景,還要吃喝玩樂;當地居民吃喝玩樂之余也要欣賞美麗風景。游客和市民的指向是相同的。有的景區仍然擺脫不了“景區就是外地人來的”概念,認為景區就是要賣門票,要搶游客,一門心思花在如何新奇特如何吸引外地人的眼球,忽略了當地人的需求,當地人的生活與休閑,后果是景區的淡旺季明顯,產業鏈不長,二次消費嚴重不足,門票經濟依然嚴重。
2誤讀景區與全域
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提出發展“全域旅游”,行程了旅游系統的共識。2017年“全域旅游”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坊間熱點詞匯。目前全國共有兩批次共500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兩年來,在全域旅游發展的大背景下,景區被一再誤讀。全域旅游不是不要景區了,而是需要著眼于品質更高的、主客共享的生活空間打造。
3熱情有余,后勁不足
景區的宣傳中,仍然屢見不鮮的是“大空間”“大項目”“最新”“最奇” “全國唯一”“全世界一流”等運動式的、堆砌式的造景行動,這種方式在某些特定地區的特定時期內可能可以吸引眼球和造勢,但長期看來,缺少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造成景區的同質化現象。景區企業需要深挖當地的自然基因、人文基因,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特質,同時面向游客和本地人,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講述好自己的故事。